《今日摄影》

第一章:摹仿–原创与复制

作品

  1. 埃德·拉斯查 《日落大道上的每栋建筑》
  2. 托马斯·斯特鲁斯 《芝加哥艺术学院2》《观众 1》 《伦敦国家美术馆 1》
  3. 贝歇尔夫妇 通过全面详尽的摄影所表现出来的精确和明晰颂扬了这些工业建筑的美感 《卷扬塔》
    由于这些建筑正日渐消失,可以想象,用摄影保存这些建筑总有一天会是大家所希望的

第二章:面孔–姿态与伪装

摄影能够扭曲也能美化。人们期望肖像可以揭示拍摄对象的某些个性特征。
大体上肖像摄影分成两大方向:一部分作品坚持尝试揭示内心;而另一些作品则撇开这种预期且承认摄影肖像最终并没有能力刻画人物性格。

黛安·阿勃丝:“我们所有的伪装就好像是要提示外界应该如何来看待我们,但你希望人们看到的你,与你无法控制的,人们实际看到的你,这两者之间总是存在分歧。”

作品

  1. 辛迪·舍曼 浴室中的女子面对镜子搔首弄姿《无名电影剧照2号》
  2.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强者之家》 《希拉自由镇》
  3. 古屋城一
  4. 安娜·福克斯 《黑彼得》

“我们所有的伪装就好像是要提示外界应该如何来看待我们,但你希望人们看到的你,与你无法控制的,人们实际看到的你,这两者之间总是存在分歧。”

第三章:色彩–表象与深度

在哪些肤浅、纷繁、媚俗之物利用色彩吸引眼球的同时,色彩也为摄影带来了积极意义。

作品

  1. 西蒙·诺福克 《流血》
  2. 丹妮拉·罗塞尔 《后宫》
  3. 彼得·弗雷泽 《通信卫星》《材料》

第四章:街头:纷争与和谐

作品

  1. 加里·维诺格兰德 《纽约》
  2. 森山大道 《男孩》 《流浪狗》
  3. 杰夫·沃尔 《模仿》 《牛奶》 《人行道搏击术》
  4. 汤姆·伍德 《斯坦利街》

第五章:景观–自然,文化与权力

作品

  1. 安德烈亚斯·古斯基 《莱茵河二号》
  2. 罗伯特·斯密森 《镜子的长度》
  3. 理查德·朗 《走出的线》
  4. 乔尔·斯坦菲尔德 《筋疲力尽的背叛大象》
  5. 约尔马·普拉宁 《想象中的回家》

第六章:历史–见证暴行

作品

  1. 詹姆斯·纳切威 《地狱》 《波斯尼亚》
  2. 拉里·波罗斯 《被美军汽油弹烧伤的女孩》
  3. 吉列斯·皮里斯 《沉默》

第七章:身体–理想与现实

身体表明,人类之间存在着共性和联系;身体所指向的是我们的人性。

作品

  1. 伊夫·克莱因 《坠入空无》《跌落2》
  2. 赫尔穆特·牛顿 《同妻子琼及其模特在巴黎 Vogue 工作室的自拍照》
  3. 理查德·利诺伊德 《裸体的贾思敏》

第八章:纪实–介入与利用

作品

  1. 大卫·哥的布拉特 《农场主的儿子和他的保姆》 《足尖上穿新舞裙的女孩》
  2. 拉里·萨尔坦 《夏伦·怀尔德》
  3. 奥尔加·切尼谢娃 《值班》《列车》

第九章:自我:观照与表演

作品

  1. 荒木经惟 《感伤之旅》
  2. 森村泰昌 《安魂曲:1968年越南战争》

第十章:建构–符号,幻想与场景

作品

  1. 莱斯·克里姆斯 《加一档曝光》《杀鹿者与鹿的双重像》
  2. 维克多·伯金 《财产》 7% 的人口拥有 84% 的财富
  3. 格里高利·克鲁德森 《暮光》
  4. 玛尼·斯里万尼奇普穆 《这看不见血的战争》

第十一章:摄影的未来

作品

  1. 阿法瓦多·加尔 《图像的挽歌》
  2. 保姆·格拉汉姆 《可能性的微光》

摘抄

  1. 由于这些建筑正日渐消失,可以想象,用摄影保存这些建筑总有一天会是大家所希望的

  2. 我们所有的伪装就好像是要提示外界应该如何来看待我们,但你希望人们看到的你,与你无法控制的,人们实际看到的你,这两者之间总是存在分歧。

  3. 如果你近距离的检视现实,如果你真正的了解到了它,它就变得难以置信了。

  4. 黑白摄影更为抽象,更具概念性,意识形态更鲜明,色彩则是感官上的。

  5. 我们是如何被各种消费商品包围,但又从根本上与这些东西的来源毫无关系。我们的生活方式通过世界各地的产业得以实现,但我们却对此习以为常。好像他们是我们存在的背景。